产业升级是个伪问题
产业升级成为时髦的概念,大家都在讨论如何进行产业升级。具有浓厚学术色彩的“刘易斯拐点”也成为流行词,大致是说,在工人不再无限供应的情况 下,产业发展面临一个新的转型。
这些概念的流行背后是什么?将加速产业升级作为政策目标,客观上为政府干预相关产业运作,提供了理论基础,这可能是这个词在当下成为热议话题的 重大背景。
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,中国的产业升级是否是一个 “需要解决的问题”。
无论是从何种视角入手,一个事实不容否定: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一直处于工业化的过程。工业化这个典型的产业升级现象说明:中国的产业升级从 来没有停止过,并且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之快、范围之广,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在这30余年似乎不逊于任何其他国家。或许可以断言:在过去30年,中国是全球 产业升级最快的国家。
那么,中国的产业升级为什么到现在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呢?
回想起来,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指责要在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最近一轮起飞之后。这一类的指责中,最初的强烈指责是若干行业产能过剩,或者 说重复建设。
正是从这年开始,中国民营资本正式展开了新一轮的升级,即从轻工业资本,转向重化工业。在已经获得政策开放的重化工业领域,是这些资本进入的主 要地点。当时民营资本的主要焦点是钢铁行业。
工业化进入到重型阶段,是中国产业进一步升级的重要表现。此过程中,轻工产品要不断实现扩大再生产,原材料、机器装备、能源的需求猛增,包括要 求与之配套的交通物流等公共设施需求等,重工化时代随之来临。这是中国工业重型化的大背景。此过程中也诞生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世界500强——沙钢集团。
不过,中国民营资本在重型化的过程中,遭遇了巨大阻力,相当一批重化工项目,因宏观调控受挫。最初,产能过剩成为最主要的争议焦点,这个争议一 直持续到现在。由于重化工业大都属于高耗能产业,某些环节还会产生高污染,环保的争议也随之成为焦点。
这一轮很多重化工项目被打压,在很多人看来是国有经济与民间资本的利益冲突。在重化工领域,一直是国有资本主导,新资本的进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 圈,这个过程受到原有力量的制约和抑制。
即使如此,从工业重型化带给中国经济这一轮的高速、持续增长可以证明:这期间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相当迅速的时期。从规模和增速来说,相较之前的 10年,这一轮的产业升级范围更广、规模更大、速度更快、影响更深。
有关中国产业升级的争议这一过程中也随之变得更加激烈,到目前更是达到一个高点。对中国产业现状所导致的问题的不满,是新一轮产业升级过程中的 相关争议的基础。中国经济增长被指责为数量扩张型,以大量消耗资源、污染环境为代价,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不过,对中国产业现状所导致的问题的不满是 一回事,针对这些不满所采取的对策是另外一回事。
回顾整个中国产业升级的历程,实际上是有清晰的线条可以描述。
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大体由一个半工业化社会起步,展开工业化进程。纺织品、彩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大规模生产扩张,中国主要工业品生产也逐渐处在全 球的前列。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中国与全球产业链全面打通,并形成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世界工厂的角色。此过程中,扩大再生产的不断推进,生产资料需求 被强劲拉升,由此中国展开了新一轮的重工业化进程并延续至今。
从这一轮宏观调控中,很多政策不断失效表明,中国的产业现状的形成,是中国产业发展内生出来的。轻工业的蓬勃,基于中国的半工业化,而重化工业 的崛起,则是基于庞大的轻工业的不断扩张和发展。这些是任何其他力量也决定不了的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在政策上给予中国产业升级的某种特定指向,可能会导致严重问题。因为产业升级的下一步,一定是基于当下的产业基础是什么。遗憾 的是,在中国产业升级的问题上,我们发现了太多的类似要一夜之间建成紫禁城的想法。比如说,中国工厂的管理问题:很多中国工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管理农 民工,即如何组织这些没有受到良好职业培训的群体,能够有效率地协作并完成工作,如果硬要拿目前商学院的那一套最前沿的管理理论来使用,可能这些工厂的管 理要出大问题。这个时候,100年前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会更有优势。
不过,无论基于何种目的,将加速产业升级作为政策目标,客观上将为政府干预相关产业运作,提供了理论基础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样的理论基础并非全 然符合事实,且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下,可以很容易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,可能导致政府对于相关产业的过度干预。在产业升级问题上,恰恰这是最大的风险。
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产业高速升级的经验说明,只要制度松绑,中国的产业发展就会基于原来的基础迅速发展起来。从这个历史经验看,为民间资本提供 更有竞争力的商业、社会和政治环境,是当局最应该做的事情。唯如此,中国才有可能内生出符合中国发展利益的最佳路径。